新闻动态

2025 年 9 月起劳动争议新规落地! HR 必看: 21 条司法解释实操应对指南

         发布日期:2025-08-16 15:10    点击次数:171

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(二)》(以下简称《解释(二)》)将于2025年9月1日正式施行。作为HR,这21条新规直接关系到咱们日常的招聘、合同管理、社保缴纳、离职处理等全流程工作。今天就从HR实操角度,把这份新规的核心要点、风险点和应对办法拆透,帮大家提前做好准备。

一、先抓核心:新规给HR划了哪些“硬底线”?

通读《解释(二)》后,能明显感觉到三个核心导向,这也是HR未来工作的“指南针”:

1.劳动者权益保护再升级,模糊地带“偏向劳动者”

以前咱们纠结的“外包员工算不算本公司员工”“没签合同但实际用工算不算劳动关系”,新规里都明确了——只要存在实际用工管理,大概率会被认定为劳动关系。比如员工每天打卡、接受公司指令、穿公司工服,哪怕签的是“合作协议”,也可能被认作事实劳动关系。

2.企业规避责任的“空子”被堵死

通过转包、挂靠、关联公司换主体等方式躲责任的操作,以后行不通了。比如把业务包给没资质的包工头,工人出了工伤,公司照样要担责;集团内员工在关联公司间来回调动,没办正规手续,多家公司可能要共同赔钱。

3.社保缴纳成“绝对红线”,没商量余地

最让HR紧张的是第十九条:任何“员工自愿放弃社保”的协议、承诺书全无效!哪怕员工签了字、领了现金补贴,事后照样能以“未缴社保”为由辞职要补偿,公司还得补缴社保+追讨补贴,里外不讨好。

二、逐条拆透:6大高频风险点及HR实操应对

新规21条里,这6类场景是HR日常工作中最常遇到的,必须重点关注:

(一)转包/分包/挂靠用工:公司跑不了连带责任

政策解读:公司把业务包给个人包工头,或允许他人挂靠公司资质经营,只要承包人/被挂靠方有合法资质,公司就得对实际用工的劳动者担责(比如发工资、赔工伤)。

HR必做3件事:

严查合作方资质:以后找外包、分包商,不能只看价格,必须查营业执照、社保缴纳记录、过往劳动纠纷记录,坚决不跟“个人包工头”“空壳公司”合作;

合同里加“追责条款”:在与承包方的合同中写明“若因对方未给员工缴社保、签合同导致我方担责,我方有权全额追偿”,最好附上个“违约金”条款;

定期核查外包现场:每月至少去外包员工工作现场看一次,记录他们的管理方是谁(避免承包方让员工听咱们直接指挥,被认定为“假外包真用工”)。

(二)关联公司混同用工:别让“调岗”变成“埋雷”

政策解读:集团内A公司员工被派到B公司干活,没签书面协议,工资由B发、社保由A缴,这种“混同用工”若说不清责任主体,A和B可能要一起赔钱。

HR实操指南:

劳动合同主体必须“唯一且明确”:员工入职时,合同、工资、社保、考勤的主体必须一致,比如“与A公司签合同,就由A发工资缴社保”,别搞“交叉管理”;

跨公司调岗必须走“书面流程”:要把员工从A调到B,要么让员工签《劳动合同主体变更协议》,要么A和B签《借调协议》(明确工资谁发、工伤谁担),口头调令绝对不行;

集团HR建“员工异动台账”:记录每个员工在关联公司间的调动时间、原因、协议编号,避免时间久了说不清。

(三)劳动合同管理:未签合同、续签逾期风险翻倍

政策解读:员工入职超1个月没签合同,照样要赔二倍工资;合同到期后没续签但继续用工,员工可要求签无固定期限合同,拒签的话公司可能要赔违法解除金。

HR必做动作:

入职当天“必签合同”:新员工入职时,先签合同再安排上岗,哪怕员工说“明天再签”,也要让他写个《自愿延迟签约声明》(注明“因个人原因未签”);

合同到期“提前60天预警”:用Excel或HR系统设个“续签提醒”,到期前60天开始沟通,员工同意续签就当场签,不同意就书面通知到期终止(别忘了给经济补偿);

关联公司合同“算次数”:员工在A公司签过2次固定期限合同,调到B公司后再签,可能被算成“第三次”,得签无固定期限合同,别想着“换个公司就能清零次数”。

(四)竞业限制:别再“全员签”,否则白花钱

政策解读:给前台、行政签竞业限制协议,员工离职后没接触过商业秘密,协议直接无效;限制范围写“全国所有行业”,超出必要范围的部分也无效。

HR优化方案:

“分层签”竞业限制:只给高管、核心技术岗、接触客户名单/配方的岗位签,普通岗一律不签(签了也白签,还浪费补偿金);

条款要“具体到不能再具体”:限制范围写“北京、上海的XX行业”,期限最多2年,补偿金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(比如北京2025年最低工资2820元/月,就按这个标准发);

离职后“补偿金别断”:员工离职当月就得开始发竞业限制补偿金,用公司账户转账(备注“竞业限制补偿”),断缴1个月,员工就可以不遵守协议了。

(五)违法解除:别让“没做职业健康检查”坑了你

政策解读:员工从事粉尘、噪音等职业病危害岗位,离职时没做职业健康检查就解雇,员工可要求“恢复劳动关系”,公司还得补发病假工资。

HR解雇前“必查清单”:

先看“岗位性质”:解雇前查员工岗位是否属于“职业病危害岗”(比如车间操作工、实验室检测员),属于的话,必须先安排健康检查,报告出来没问题再解雇;

违法解除“慎提‘不能恢复’”:员工要求恢复劳动关系,法院一般会支持,除非“岗位已撤销且无法安排同类岗”,但得提供“岗位撤销证明”“招聘记录”等证据,别口头说“招不到人了”;

诉讼期间“工资照发”:从员工申请仲裁到判决生效,这段时间哪怕员工没来上班,公司也得按原工资标准发(所以解雇前一定要想好“证据够不够硬”)。

(六)社保缴纳:“自愿放弃”协议成“废纸”

政策解读:员工手写“自愿放弃社保,领现金补贴”,新规明确这种协议无效!员工离职后可追讨“未缴社保的经济补偿”,公司还得补缴社保,之前发的补贴能要回来,但流程超麻烦。

HR紧急整改步骤:

立即排查“现金补社保”情况:拉个清单,记录哪些员工签了“放弃协议”、领了多少补贴,逐个沟通改为“正常缴社保”,补贴从工资里扣回来(记得让员工写《补贴返还确认书》);

新员工“社保必缴”:入职时明确告知“社保是法定义务,必须缴”,别再提“补现金”的事,避免员工录音留证;

社保基数“如实申报”:按员工实际工资(含奖金、补贴)缴社保,别按最低基数瞒报,社保局现在和个税系统联网,一查一个准。

三、HR行动指南:新规落地前,这3件事必须做完

1.建“合规自查清单”,9月前扫一遍风险

2.管理层做“新规培训”,统一认知

重点讲三个“后果”:

转包给个人包工头,工人受伤公司要赔;

社保没缴,员工离职能要N倍补偿;

合同到期没续签,可能被迫签无固定期限合同。让业务部门知道“用工合规不是HR一个人的事”。

3.找个“劳动法律师”当顾问

新规里很多条款需要结合案例理解(比如“什么算混同用工”“竞业限制怎么算合理”),建议找个熟劳动纠纷的律师,每月花2小时咨询,比自己瞎琢磨强。

四、最后提醒:HR的“合规能力”要升级了

《解释(二)》落地后,HR不能再只做“发工资、办社保”的事务性工作,得变成“风险预判员”:招聘时查资质、签合同时抠条款、调岗时留证据、解雇前算成本。

记住:合规不是“成本负担”,而是“避险刚需”。提前把流程理顺、证据留足,才能在劳动争议来临时不慌不忙。

如果觉得自己梳理起来太费劲,或者担心漏掉风险点,其实可以找专业的HR服务机构帮忙。比如才朔HR,我们深耕人力资源合规多年,能提供从外包合作资质审核、劳动合同模板优化到社保合规自查的全流程支持,同时作为一家专业人力资源外包机构,也提供社保外包,岗位外包,薪酬管理,灵活就业和残疾人就业安置等一站式服务。



 
友情链接:

Powered by 极速赛车开奖记录查询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